首頁>新聞中心>宏觀經濟

劉英:為何說中國經濟潛力大韌勁足

2019-05-17 08:57:00

  對中國經濟能力和潛力的準確評估至關重要。無論從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還是從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大、韌性足、發(fā)展空間廣闊。

  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經濟已經不是純粹的出口導向型。一是消費早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今年一季度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5%。二是投資始終是中國的強項。三是從出口來看,2018年中國外貿順差占GDP的比重已從2008年的8%下降到1.3%,對外貿的依賴度降低。三大需求的創(chuàng)新正拉動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

  首先是新消費,體現為中國消費升級,電子商務飛速發(fā)展,出境游人數每年接近1.5億人次,中產階層人數已超過4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消費時注重高質量、高品質、綠色消費,消費能力強勁。2萬億元減稅降費也將全面刺激消費升級。

  其次是新投資,對GDP的拉動幾乎“立等可取”。這不僅體現為激發(fā)民企活力,也體現在戰(zhàn)略性產業(yè)快速發(fā)展上,體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的紅利以及提質增效所釋放的巨大潛能。今年一季度,我國生態(tài)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教育、制造業(yè)技改等“補短板”領域投資分別同比增長43%、14.7%、16.9%,均明顯快于同期固定資產投資6.3%的增長速度。中國正加速推進國有企業(yè)的混改,加大對民企在金融等各領域政策支持力度。不僅如此,共建“一帶一路”加速基礎設施投資、現代物流業(yè)等投資力度,也產生越來越大的拉動作用。

  最后是新出口。近五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已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與東盟自貿區(qū)的升級,與日本、韓國和歐洲國家貿易額的提升,以及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快速增長的中非貿易、中俄貿易、中阿貿易、中拉貿易,都在進一步釋放潛力。

  從供給側來看,提質增效使創(chuàng)新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對GDP的貢獻率已接近60%,研發(fā)對GDP的貢獻率超過兩次產業(yè)革命發(fā)生地的歐盟,我國每分鐘有7件專利申請,每小時25萬人高鐵出行,每日1.65萬戶企業(yè)新登記成立。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茁壯成長,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新動能拉動中國經濟發(fā)展。

  另外,作為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這個現實,也表明中國經濟在發(fā)展過程中還有巨大增長潛力有待釋放。

  一是城鎮(zhèn)化率。發(fā)達國家城鎮(zhèn)化率普遍在80%以上,而我國還只有50%。城鎮(zhèn)化率的提升不僅將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以及上下游產業(yè)發(fā)展,還將拉動中國內需的內涵式擴大。

  二是服務業(yè)占比。服務業(yè)在發(fā)達國家經濟中占比70%以上,在我國剛過51.6%。服務業(yè)的供給靠人、需求更靠人,而數字經濟、智能經濟讓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將大幅提高服務業(yè)的生產率。數字經濟時代將提速服務貿易發(fā)展,服務業(yè)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動力更強勁。

  三是信息化率。盡管我國網民超過8.3億,但互聯網普及率只有59.6%,較之發(fā)達國家的80%還有很大發(fā)展?jié)摿?。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根據網絡三大定律,網絡價值與網絡節(jié)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可以在中國實現規(guī)模經濟效應,平臺經濟、長尾理論可以帶動共享經濟發(fā)展,這些都為我國經濟帶來更強勁的發(fā)展動能和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總之,無論從需求側的消費、投資、出口,還是從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都潛力巨大,有著充足的底氣。(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編輯:楊凱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fā)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品牌聯盟
  • 燃燒裝置2.gif
  • 湖南華菱集團.jpg
  • 山東鋼鐵集團.jpg
  • 1_看圖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鋼.jpg
  • 冶金工業(yè)規(guī)劃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安貞里三區(qū)26樓 郵編:100029 電話:(010)64442120/(010)64442123 傳真:(010)64411645 電子郵箱:csteelnews@126.com

    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法律顧問:大成律師事務所 楊貴生律師 電話: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國鋼鐵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07016269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3228